从“抄作业”到“真作为”“公文抄袭”整治值得点赞

2025-11-03 10:08:57 | 来源:人民传播 | 阅读量:25579

近期,多地密集开展“公文抄袭集中整治”行动,从通报典型案例到建立查重机制,从专项督查到干部问责,一系列“组合拳”直指公文写作领域的“抄袭顽疾”。公文作为党政机关传递政策、联系群众的“桥梁”,本应是“干货满满”的“政策说明书”,却一度沦为“复制粘贴”或者“AI”的“文字游戏”。这场石破天惊的整治行动,不仅是对“文风漂浮”的亮剑,更是对“作风不实”的宣战。从“抄作业”到“真作为”,这场“文风变革”值得我们由衷点赞!

一、当公文沦为“抄袭重灾区”:那些触目惊心的“文字造假”

公文抄袭绝非“小事”,它背后折射的是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“隐形病灶”。近年来,从“湖南某县扶贫报告抄袭邻县”到“江苏某社区防疫通知照搬外地模板”,从“多地政府官网文章高度雷同”到“领导讲话稿‘复制粘贴’网络范文”,一系列案例暴露出公文写作的“抄袭套路”早已形成“产业链”、“潜行规”。

“换汤不换药”的复制粘贴,堪称公文抄袭的“重灾区”。2023年,中部某省通报的一起案例中,某乡镇政府报送的《乡村振兴工作总结》竟与隔壁乡镇的文件“撞脸”——除地名、数据稍作修改,连“XX村种植茶叶500亩”“XX户村民脱贫”等细节都一字不差。更讽刺的是,被抄袭乡镇根本没有茶叶种植产业,数据纯属“移花接木”。这种“上级文件抄中央,下级文件抄上级,兄弟单位相互抄”的“抄作业”模式,导致政策落地“打滑空转”,群众戏称“文件发了一箩筐,问题还是老模样”。

“数据造假”的文字游戏,则让公文沦为“数字政绩”的遮羞布。几年前,东部某县级市曾被曝光,其《经济发展年度报告》中“规上企业增长15%”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%”等核心数据,竟直接抄袭自邻市前一年度的报告。当记者追问时,工作人员坦言“没时间调研,抄来的数字‘好看又省事’”。这种“数据兑水”的造假行为,不仅误导决策,更让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:“连数据都敢抄,政策还能信吗?”

“责任空转”的政策悬空,最终让群众成为“受害者”。2022年疫情期间,北方某社区发布的《防疫管控通知》因“要求居民每日凌晨2点做核酸”引发热议,后经查实,该通知竟是直接复制外地高风险地区的管控措施,未结合本地实际调整。类似“抄来的政策”看似“响应迅速”,实则暴露了干部“不愿思考、不敢担当”的懒政心态——把“完成任务”凌驾于“解决问题”之上,把“文字合规”等同于“工作到位”。

二、抄袭之风为何屡禁不止?三重根源值得深思

公文抄袭绝非偶然,其背后是思想、能力、制度的多重“短板”。唯有深挖根源,才能对症下药。

思想“总开关”松了:“抄比写容易”的懒政思维作祟

部分干部对公文写作的本质认识错位,将其视为“应付差事的工具”而非“服务群众的载体”。在一些基层单位,“白天开会、晚上抄稿”成为常态——有的干部认为“上级文件那么完美,照搬就行”,有的觉得“写得再好不如抄得快,反正没人细看”。这种“抄来主义”的背后,是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懒政心态,是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”的消极思想。正如某地纪委监委在通报中指出:“抄袭公文的干部,抄的是文字,丢的是初心。”

能力“基本功”弱了:“不会写、不敢写”的本领恐慌

“没调研写不出,没思路抄现成”,折射出部分干部“提笔忘字”的能力短板。有的干部长期脱离基层,对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缺乏了解,写材料时只能“对着屏幕编”;有的年轻干部“学校没教过,单位没人带”,只能从网上下载“模板范文”照猫画虎。西部某县委办主任坦言:“现在不少干部连‘调研报告怎么写’‘会议纪要怎么记’都搞不清,不抄怎么办?”能力的“贫血”,让抄袭成为“无奈的选择”,更暴露了干部培养体系中“重业务轻写作”的盲区。

制度“防火墙”漏了:“查重不严、问责不狠”的监管缺位

抄袭之风泛滥,与“查重走过场、问责轻飘飘”的制度漏洞密切相关。有的单位虽要求“公文查重”,却使用免费查重软件,对“换语序、改同义词”的抄袭束手无策;有的地方对抄袭行为“高高举起、轻轻放下”,以“批评教育”代替党纪处分,甚至出现“抄袭者升职、原创者吃亏”的反常现象。更有甚者,将“材料厚度”与“工作成效”直接挂钩——“材料写得好,考核分数高”,倒逼干部“为抄而抄”。

三、从“整治”到“根治”:斩断抄袭之手,还公文以“本来面目”

公文抄袭集中整治,不是“一阵风”的运动式治理,而是“久久为功”的系统工程。唯有思想、能力、制度、作风“四管齐下”,才能让“求真务实”成为公文写作的底色。

思想“返璞归真”:让“文以载道”成为共识

公文的生命力在于“解决问题”,而仅非“文字漂亮”。要通过“文风警示教育”,用“抄来的扶贫报告让贫困户‘被脱贫’”“抄来的防疫通知致政策落地‘一刀切’”等典型案例,让干部明白:“笔下有千钧,文以载民心”,公文抄袭不仅是“文风问题”,更是“政治问题”。更要注意的是,平时一定要树立“以实为要”的评价导向——考核公文时,少看“文字华彩”,多看“问题是否找准、措施是否可行、群众是否认可”,让“写短文、说实话、办实事”成为干部的自觉追求。

能力“千锤百炼”:让干部“会写、敢写、愿写”

“肚子里有货,笔头上才有料。”要破解“不会写”的困境,需从源头提升干部写作能力。一方面,开设“公文写作实训营”,邀请基层“笔杆子”分享经验——比如教干部“如何用方言写惠民通知让老人看懂”“如何用数据对比写调研报告更有说服力”;另一方面,推行“老带新”机制,让资深干部与年轻干部“结对子”,从“模仿套路”到“独立思考”逐步过渡。更重要的是,要给干部“深入基层的时间”——规定“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60天”,让公文写作真正“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”。

制度“扎紧笼子”:让抄袭者“不敢抄、不能抄”

“查重必严,问责必狠”是整治抄袭的关键。要推广“原创度检测系统”,对政府官网、红头文件、工作报告等实行“全覆盖查重”,抄袭率或疑似抄袭率超15%的,就直接打回;重要文件建立“终身追责”机制,对抄袭导致政策失误、群众利益受损的,不仅要问责直接责任人,还要倒查领导责任,并纳入干部诚信档案;要整治“材料政绩观”——考核中减少“文字材料占比”,增加“实地走访、群众满意度”等硬指标,让干部明白:“抄来的材料再漂亮,不如干出的实绩有分量。”

作风“刮骨疗毒”:向“四风”问题亮剑

公文抄袭的本质是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“变种”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用好整治行动,严格依照中央关于减负工作的要求,推动作风建设向深处发力:要求公文“开门见山、直奔主题”,杜绝“穿靴戴帽”“冗长空泛”;倡导“短实新”文风,规定“汇报材料不超过3页纸”“会议纪要只记‘干货’”;对“以文件落实文件”“以会议落实会议”的行为严肃问责,让干部把“写材料的时间”用在“解难题”上。

可以说,从“抄作业”到“真作为”,这场公文抄袭整治行动,不仅是对“文字造假”的宣战,更是对“官僚作风”的涤荡。期待整治“公文抄袭”行动能成为“文风革命”的起点:让每一份公文都“言之有物”,让每一位干部都“下笔千钧”,让每一粒种子都长出“求真务实”的果实。

斩断抄袭之手,重塑务实文风——这场变革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点赞!(江西 李国样)

责任编辑:张星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