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春解码非遗密码,实践传承年画匠心—— “千载星纸,青衣传韵”队探秘夹江年画

2025-07-14 19:56:06 | 来源:人民传播 | 阅读量:25330

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,传承传统文化根脉,7月12日,川北医学院“千载星纸,青衣传韵”非遗传承队奔赴乐山夹江县,深度解码 “夹江年画” 这一非遗瑰宝,在木刻刀痕与手绘墨色间,感悟千年文化传承的温度。

夹江年画,作为四川三大年画之一,肇始于明代,兴盛于清代,以 “一色一版、反复晕染” 的独特技艺,承载着巴蜀地区的民俗记忆与艺术审美。实践团队踏入夹江年画传承基地,便被古朴的木版与斑斓的颜料吸引。非遗传承人张荣强,这位兼具中医药与年画技艺的 “跨界” 手艺人,热情开启了 “年画文化课”—— 当得知队员们来自医学院,他笑着分享:“咱这年画颜料,和你们学医还真有渊源!” 原来,夹江年画所用的苏木红、铜绿、黄丹等颜料,皆取材于中药材,就连绘制青色的蓝靛草,竟是板蓝根的 “近亲”(同属十字花科植物,蓝靛草经加工可制成板蓝根原料 ),这一奇妙关联,瞬间拉近了队员们与非遗的距离。

在制作流程讲解中,张荣强详细拆解木刻年画与手绘年画的 “密码”:木刻年画遵循 “一色一版” 古法,需先以梨木雕刻不同颜色的印版,再逐次套印上色,每一块木板、每一道色序,都考验着匠人的精准与耐心;手绘年画则倚赖画师的笔力与创意,从起稿、勾线到敷色,一笔一划皆为心血。队员们围站在木刻版前,亲眼见证一块素木如何经刻刀雕琢,当亲手拿起棕刷,感受颜料在版与纸间渗透的瞬间,方知看似简单的套印,实则是力度与角度的精密博弈。

手绘体验区里,队员们执笔临摹年画经典图案。从勾勒线条的颤抖生涩,到渐次晕染的小心翼翼,大家在颜料与宣纸的触碰中,体会到手工艺人的执着。“一笔画歪,整张画的神韵就散了” 队员邓英杰擦拭额头汗珠时感慨。张荣强补充道:“以前颜料制作全靠手工熬煮中药,费时费力,如今虽有现代化工颜料辅助,但为保年画‘原汁原味’,我们仍坚持用传统中药配方调制部分颜料,这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。” 这番话,让队员们对 “传承” 二字有了更深层理解 —— 正如医学传承需兼顾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,非遗传承也在守正创新中延续生命力。

除技艺体验,团队还深入了解夹江年画的历史意义:从明清时期祈福纳祥的 门神画,到抗战时期鼓舞士气的宣传画,再到如今成为文化交流名片的艺术画,夹江年画始终与时代同频,用色彩记录民生百态。在与张荣强的交流中,队员们得知,他早年学医的经历,让其更懂中药颜料的 “药性” 与 “画性” 融合,这份跨领域的积累,正成为非遗创新的养分。

返程路上,队员们的行李箱里多了亲手制作的年画,更装满对非遗传承的深刻思考。“原来非遗不是遥不可及的 ‘老物件’,它像中医药一样,既有千年沉淀的智慧,又能在当代找到新的生长点。” 队长刘宋杰说道。此次夹江年画之行,队员们以青春之眼洞察非遗匠心,用实践之行探寻传承路径,让夹江年画的色彩,在年轻一辈的感悟与行动中,继续晕染出文化传承的崭新画卷 。

通讯员:曾妍

图片:邓英杰 朱丽媛 姜新晨

责任编辑:张星润